当前位置:

永顺这只凤头鸭“嘎嘎”香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redcloud 2025-08-17 21:58:25
时刻新闻
—分享—

在湘西永顺县,土家族民间有“夏吃鸭,不苦夏”的说法,凤头鸭因其独特的滋阴降火功效,成为了当地人夏季进补的首选食材。
永顺凤头鸭不是寻常的鸭子,它们有着现在最流行的“高颅顶”,因头上顶着宛如“凤冠”的羽毛,得名“凤头鸭”。

▲永顺凤头鸭。
观潮君推出的湖南“一县一品”系列报道,第五篇来讲讲永顺凤头鸭的故事。
一只“故事”鸭

永顺凤头鸭原产地为永顺县,中心产区为永顺县颗砂乡,少量在灵溪镇老司城村,被誉为湘西大山里的“鸭中凤凰”。

细细考究永顺凤头鸭的历史,发现其“来头”非同一般。
永顺凤头鸭的“根”,扎在湘西的土司文化里。
从五代延续至清朝初期的八百多年,永顺县一直由彭氏土司王朝世袭,独立自治。

明宣德“土家神鸟凤冠鸭图碟”瓷器。
颗砂又名新司城,距永顺老司城约20公里,是土司王的新都城和避暑胜地。
据考证,永顺凤头鸭的驯养历史,可追溯至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起源于土司行署前的鹅鸭池。
《永顺土司金石录》记载,颗砂新司城遗址,有土司修建的鹅鸭池。
乾隆五十八年(1797年),《永顺县志》记载,古土语,鸭曰撒,凤冠鸭为“碰帽撒”。当地土家人把它作为一种吉祥的图腾。

▲现代(1912年-1949年)土家族神鸟凤头鸭图织锦。
在世界文化遗产地老司城遗址博物馆,收录有《凤冠鸭图》土家织锦。该馆收藏的明宣德“土家神鸟凤冠鸭图碟”瓷器,体现了土家族人对凤头鸭的喜爱。
当时,土司向朝廷进贡特色美味,就挑选了永顺凤头鸭。
凤头鸭的独特,不止于这些故事。
凤头鸭头顶的“凤冠”,实际上是头顶肉球上长出的白色、浅麻色或浅褐色绒毛,看起来很像凤头。

▲凤头鸭幼苗。彭林/摄
“凤冠”在雏鸭期间造型相似,但成年后,公鸭头顶的“凤冠”色彩多样,母鸭头顶则呈灰白色,辨识度拉满。
据报道,近年来国内和湖南的水禽专家,对永顺凤头鸭进行了跟踪研究。他们随机采集了15只永顺凤头鸭的血样,通过比对国内其他家鸭品种和邻近周边家鸭品种的全基因组DNA序列,结果显示,永顺凤头鸭是一个独立的群体。
这说明,永顺凤头鸭确实“一个独特的存在”。
一只生态鸭

永顺凤头鸭风味独特,是独特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下孕育的地域产品。

颗砂乡山川灵秀、万壑争流、风景优美,热量和降水量充足,很适合永顺凤头鸭生长。

▲永顺县颗砂乡一角。(图源:永顺县融媒体中心)
历史上的永顺县交通不便,当地土家族民众有加工腊鸭、熏鸭的传统习俗,因此,在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下,逐渐形成了该地方品种。
2018年,这群“藏在深山”的鸭子迎来了转机。湖南省农科院驻村工作队在颗砂乡旭东村驻村帮扶期间,走访发现有6只鸭子与众不同。
后经研究发现,这属于品种稀有的凤头鸭。工作队依托后盾单位,开始尝试性繁殖培育,并定期进行基因检测、提纯复壮、扩大种群,同时完成了新遗传资源品种的鉴定申报。
2024年11月,“永顺凤头鸭”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新品种名录,有了走向更大舞台的“身份证”。

▲永顺凤头鸭在水中嬉戏。
有了“好品种”,还要转变成“好产业”。
永顺县委、县政府将凤头鸭资源场建设和种群扩繁纳入了乡村振兴项目,同时,还建立了“永顺凤头鸭”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服务团永顺工作站,与湖南农业大学、吉首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共同开展凤头鸭选育、扩繁工作。
“在政府的组织下,我们合作社在民间收集凤头鸭,进行保种和种群扩繁,存栏种鸭3500羽,孵化室每年可孵化鸭苗15万羽以上,鸭苗孵化量产稳定,品种纯度大幅提高。”永顺县颗砂乡家繁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绍家说。
2023年完成永顺凤头鸭资源场改造并建立核心保种群,2024年推广优质鸭苗5万羽,2025年规划启动标准化保种场和扩繁基地,“凤头鸭”产业正稳步前行。
一只致富鸭

作为湘西州面积最大、脱贫人口和易地搬迁人数最多的县,永顺县迈向共同富裕的担子,比很多地方要重一些。

在这个背景下,永顺凤头鸭所承载的,是撑起一方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致富期望。
颗砂乡白龙村村民向彩凤从2020年开始散养凤头鸭,她介绍:“农活、养鸭一起做,去年养了4000多只凤头鸭,卖了大部分,销售额超20万元。”
“今年,乡政府在全乡范围内选择有养鸭经验、养殖意愿、有合适场地的农户,免费发放鸭苗,我们只需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养殖,就可出售了,终端售价可达150元左右一只。”向彩凤说。

▲永顺凤头鸭养殖基地。
“00后”村民田天才乘借“东风”,2024年返乡创业,建了4500多平方米的综合养殖基地,选育扩繁凤头鸭品种,“目前,鸭苗孵化实现了稳定的量产,年均出苗30万羽以上。”
“我们为农户免费提供鸭苗,并提供其他服务,让农户无后顾之忧。”村干部王小玲说。
在保证品质前提下,如何让土特产“出圈”,“乡货”变“香货”,品牌打造和销售是关键。
在品牌打造方面,永顺县注册了“永顺凤头鸭”商标,凤头鸭成为该县三贡产业(颗砂贡米、颗砂贡鸭、颗砂贡油)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当地还大力推广“稻鸭共作 生态种养”模式,生产绿色、无公害的稻米和凤头鸭。

▲永顺县颗砂乡稻田。
如今,永顺凤头鸭不仅在本地很抢手,还销到了北京、长沙、衡阳等地。
在销售渠道上,颗砂乡打造电商平台,邀请“张翠花”“谢二妹”“向夫人杨琳琳”等网络达人直播带货。
直播间里,湖南公益助农大使“杨会长”笑着打招呼:“鸭子头顶有凤头,你见过吗?今天带大家看看永顺的宝贝——凤头鸭!”
通过电商直播,凤头鸭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如今永顺凤头鸭产业,早已不是“卖只活鸭”那么简单了。从选种育种、种鸭养殖、种蛋孵化,到肉鸭养殖、肉鸭加工,再到餐厅供应,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成型。
“接下来,我们将开发鸭翅、鸭脖等市场细分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田绍家说。

▲美味永顺凤头鸭。
颗砂乡推行“资源场+农户”合作模式,构建“核心育种——扩繁优化——商品养殖”三级产业体系,打造特色共富产业链。
目前,已在颗砂乡5个行政村及周边乡镇投放优质鸭苗3万羽,直接带动760余户、38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后续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投放规模,持续扩大富民效应。
就永顺凤头鸭如何进一步打响品牌,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张海涵接受观潮君采访时,提了相关建议。
他说,我们国家总共记录的畜禽遗传资源超过800种,推广得比较好的,像海南文昌鸡,全国知名,因为它伴随“椰子鸡”这个菜而声名远播。

永顺凤头鸭还需要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张海涵建议,比如可以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他还建议,永顺凤头鸭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可以做一些文化上的挖掘,同时利用当地特色餐饮文化,做好结合文章。
进行深加工也是提升附加值一个方向,比如进一步开发酱板鸭或卤制品等。
张海涵说,当前地方品种最难的就是容易受外来品种冲击,目前永顺县建设标准化保种场,这一点做得很好。接下来,一方面要保护种质资源,确保“血统”纯正;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让养殖户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让永顺凤头鸭成为带动当地更多村民致富的“凤头”。

一审|唐炎林 王诗颖

二审|周逸峰

三审|肖世锋
本文由观潮的螃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周热文
  • 血铸的和平,需要热血守护

  • 全省首创“小巡察”:湘潭监督的靶向“开刀”

  • 湖南怎么学《文化的力量》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味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