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道传统菜式都承载着浏阳人的世代选择,传承这些地道的饮食文化和历史价值,不仅是我的使命,更是所有地方厨师的荣耀所在。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彭红霞
6月29日,天微亮,城市还未完全苏醒,郑礼义就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他骑着摩托车,迎着微风和小雨,前往菜市场选购最新鲜的食材。
郑礼义是一名厨师,出生于1975年。1994年,他开始拜师学艺,专门钻研浏阳传统菜式,至今已历30载。2001年,他在圭斋东路开了一间餐馆,从此,家、菜市场、餐馆“三点一线”,构成了他风雨无阻的日常行程。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锅碗瓢盆间,他从一名青葱少年成长为一名资深厨师,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顾客都曾出入过他的餐馆。一切仿佛都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他的小店依旧安隅一方,还是那块招牌,还在那个地址,还是地道的浏阳味道,还有他和从未更换的老员工,说着“欢迎光临”,依旧是熟悉的笑脸。
匠心烹饪
满足食客味蕾,百余种菜式常吃常新
带着一袋袋、一捆捆食材返回店里后,郑礼义就开始择菜、洗菜、切菜了。餐饮业是一个追求变化和创新的行业,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厨艺技能,不断尝试新的烹饪方法,才能让传统菜常吃常新。
将灶火点燃、打开抽油烟机,郑礼义开始为顾客做一道“带汤小炒肉”。这是小店的特色菜,也是郑礼义的拿手菜。只见他手法娴熟,先将大蒜和姜炒出香味,再将切好的肉片迅速放入油锅,伴随着“滋滋”的声响,一股诱人的香味即刻飘散开来。郑礼义陆续加入佐菜和调料,待肉片收缩紧致,再舀上一勺清水沿锅壁浇下,“咕噜咕噜”中,汤汁和肉片完美结合。
6月29日早上6时,天微亮,郑礼义前往菜市场选购当天所需的新鲜食材。
看似一气呵成,但经验就在毫厘之间,汤放多少、肉放多少,都有讲究。20年前,人们更偏向于浓郁、原汁原味的肉汤,调料无需太多,追求食材炖煮后产生的醇厚滋味。如今,顾客更注重养生,欣赏新颖独特的口感,喜欢清爽的汤汁,一口下去,层次丰富,感受到鲜美在舌尖上跳舞。
还是那锅“带汤小炒肉”“回锅肉”“香辣鱼块”,承载的味道却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演化。这正是郑礼义不断钻研、摸索的成果,他让自己的厨艺与时俱进,精准地把握新时代饮食文化的微妙变化,从而满足了更多食客的味蕾。
郑礼义将新鲜食材切好、装盘,制作蒸菜。
对于时间紧迫的顾客来说,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快捷、美味是就餐的需要。浏阳蒸菜是浏阳的特色美食,也是金都餐馆的主打菜,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制作蒸菜看似简单,但要确保每一道菜既美味又营养,其实是个不小的挑战。郑礼义制作的蒸菜,有着许多“铁杆粉丝”——“蒸香干”又香又嫩,“蒸开胃五花肉”不柴不老,“蒸火焙鱼”酸辣适中,“蒸茄子”口感软糯。
为了求新,郑礼义经常钻研一些新菜式。他将牛肚、猪尾巴、猪头肉等多种卤味一起下锅,让顾客每一口都能品尝到不同的口感。不同食材的搭配组合,也给了顾客丰富的选择空间:青皮豆和酸刀豆一起炒,可口下饭;青皮豆和鸡蛋一起炒,清香咸香结合到位;青皮豆和虾仁一起炒,颜色漂亮,营养美味……想要点单?100多种菜式,总有一款适合你!
初心不改
传承浏阳美食文化,守护那一份记忆和乡愁
晚上九点多,灯光明亮,夜幕深沉。送走客人、打扫完卫生,郑礼义一天的忙碌才结束。餐饮业的辛劳不言而喻,但郑礼义始终热爱这份事业,他的坚守和执着,也让金都餐馆成为浏阳不少食客心中一道风景线。
“他开了20多年店,我就在这里吃了20多年!”浏阳一中老师张学说,20年前他就常来金都餐馆,现在不止他喜欢,他的孩子也喜欢。孩子在长沙备考,他特意前来点几道菜带去,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温暖和牵挂。
郑礼义提着一袋袋、一捆捆食材返回店里。
和张学一样,许多人对金都餐馆的喜爱也没有变。金枫朝阳艺术团的舞蹈教练冯凤英说,金都餐馆就是他们艺术团的“食堂”,无论什么时候结束表演,只要给老板一个电话,再晚他们也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也有很多老环卫工人常去金都餐馆吃饭,郑礼义还记得他们的口味,碰到一些家庭困难的,郑礼义还会送几个菜,或是干脆不收钱。
“餐馆开张我就在这里做服务员了。”金都餐馆的员工朱美华笑着说,她是看着郑礼义的孩子出生的,从牙牙学语到如今已上大学,其他员工郑礼梅、刘景凤也还在并肩同行,“真是奇妙,这里的23年,老板没有变、同事没有变、一切都没有变……”
上午11时,店里来了第一批客人,郑礼义泡茶招待他们。
“我不会变,也不想变,只想永远为大家做好吃的,做正宗的浏阳菜。”郑礼义笑着说。这句话,在他30年前学厨时,就对他师傅说过,那也是他对自己的承诺。1994年,19岁的郑礼义便追随师傅,从基础的食材辨识、配菜技巧到精细的刀工入手,全心投入传统美食的世界。他的师傅曾是浏阳一家饮食公司的资深厨师,更是浏阳传统厨艺的传人。郑礼义深知,每一道传统菜式都承载着浏阳人的世代选择,传承这些地道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他的使命,更是所有地方厨师的荣耀所在。
要学到位,要学精髓!怀揣着对技艺的执着追求,郑礼义紧紧跟随师傅的步伐,一丝不苟地学习、钻研和记录着烹饪的精髓。
郑礼义的拿手菜“带汤小炒肉”俘获了不少食客的心。
他深知“带汤小炒肉”的诀窍在于选用猪前腿梅花肉,嫩滑的口感源自精准的刀工,火候需大,快火快炒,一分钟即能呈现完美风味;而“回锅肉”则要精选五花肉,先煮后切,爆炒时佐以大蒜、辣椒,细致观察肉的色泽,火候到时立即熄火;至于“扣肉”,虽制作复杂,却难不倒他,精心挑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经过煮、炸、切、码、蒸、倒扣和调味等多道工序,最终呈现出色泽鲜艳、口感软烂的美味佳肴,让人回味无穷……
沧海桑田,岁月流转,世界万物皆在变,但金都餐馆的灯火依旧温暖。郑礼义的初心始终未改,他对烹饪的热情和坚守也一如往昔。他守护的,是人,是物,是色香味,是传统菜式的传承与发展,是浏阳人心中永不褪色的,那一份记忆和乡愁。
小店·用心
开业23年没挪窝
凭着23年如一日的营养美味,金都餐馆一如既往地客源广进。
为了让客人的就餐环境更舒适,在餐馆开业第十年,郑礼义在隔壁盘下了一个新门面;在餐馆开业第二十年,郑礼义又拓展出一个新门面。如今,餐馆已经从以前的四五张桌子,变成了十多张桌子。
改变,是金都餐馆数十年来的自我提升,更是对整个浏阳日新月异的见证。“以前,我们的桌椅都摆在人行道上,如今,我们规范营业、门前三包。”郑礼义笑着说,现在的浏阳,美好舒适,繁荣干净。
环境更好,服务也更好了。为确保送餐效率,郑礼义与员工自发承担起送餐服务。
今年高考季,郑礼义连续3个月为4名高考学子送餐,这是家长对餐馆食材安全与营养的信任,更是孩子们对他厨艺的喜爱和认可。
“别人不知道我的店子在哪儿,但一说在金都餐馆旁边,对方就说知道了。”附近一家新开门面的老板啧啧称奇,直言现在做一家小本生意的餐馆,能够坚持23年并自开业起就不挪窝的,真是少之又少,可见郑礼义对事业的珍视以及对顾客的用心。
小店·有情
家的味道,爱在传承
“爸,妈,我回来了。”趁着周末,郑礼义回了一趟老家。祖屋内很快就传来两老的回应,母亲李启明带着笑意,快步从屋里走了出来,一边说着“又瘦了”,一边张罗着要做饭。尽管儿子是个手艺精湛的厨师,但在两老心目中,看着孩子好好吃一顿饭,才是最大的幸福。
没有人比父母更知道郑礼义这些年的付出。
在老家,郑礼义与父母一起,采摘最新鲜的蔬菜,带回餐馆与顾客一起品尝。
2001年,在学成出师做了几年食堂师傅后,郑礼义有了开餐馆的念头。一个农村伢子想进城创业,这个劲头让父亲郑运生既忧心又开心。忧心的是家中经济困难,帮不上什么忙;开心的是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追求了。最终父母咬咬牙,放手支持他去闯荡。
带着筹集而来的钱,郑礼义最终盘下圭斋东路192号,因这栋楼叫金都大楼,他就将店铺取名“金都餐馆”。为了尽快站稳脚跟,郑礼义加班加点,经营着一日三餐,外加宵夜。算起来,他每天只能睡三至四个钟头。
父母心疼不已,总是劝着“不要这么拼”。但郑礼义表示,最初的想法就是要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条件,让父亲母亲不要那么辛劳,让妻子孩子有个保障。
时光在锅碗瓢盆油盐酱醋中,一点点溜走。一个小餐馆,撑起了一个家。但郑礼义并未止步于此。
没有人比父母更懂得郑礼义对传统菜的执着。儿子总思考着本土食材和传统菜式的关联,父母闲暇时便帮着他收集老种子,一有新的发现,总是比孩子还兴奋。
“今年辣椒种得好,你多带点去。”为了支持儿子的餐馆,两位老人在家也没闲着,种了各种应季蔬菜,辣椒、茄子、丝瓜、扁豆、刀豆等等,还养着几十只土鸡。
“你家的酸菜怎么这么好吃呢?”“这笋干是你们自己做的?”总有老顾客在品味美食时,一语道破其中的秘诀。
将自家种的青菜,摘干洗净,在阳光下一次一次翻弄,做成人人爱吃的酸菜;自家种的刀豆,切成均匀的小段,用食盐轻轻揉搓,再加上剁椒、白酒和白糖,密封发酵成酸辣刀豆;自家种的乌杨梅,选用果大肉厚的盐渍、漂洗、晒干,收纳起来作为佐料或者免费给顾客的小零食。还有笋干、腊肉、薯丝等,这些“本土菜”,既是底气,也是诚意。
每每等到儿子回家,两老已经大包小包将食材打包好了,放后备箱,再叮嘱着“自己记得吃饭”“不要太累了”……最值得品味的美食,一如家人给的爱,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张扬的声势,静静萦绕,温暖而持久。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