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玉
我的老家平江没有湖泊,但水系发达,昌江穿南北,汨水贯东西。宋代平江诗人李儒以“山自青青水自流,花香鸟语满溪头”赞美了平江的秀美。也许就是因为这一方山水的秀美,就连河里的一种小鱼也外表秀丽白净,肉质鲜嫩。因它肉多刺少,且鱼刺一点也不硬,可以连肉带刺嚼着咽下。所以老家的人管它叫“刺嫩鱼”。小时候每到暑假,我就喜欢带上竹篾编织的鱼篓或鱼壕去河里、池塘里沉(捕)这种小鱼。先将田螺捣碎去壳,和家里洗碗残留的饭菜渣一起放到鱼篓里作诱饵。然后用一根麻绳的一头系着鱼篓,另一头抓在手里,把鱼篓抛到水稍深、水流较缓的地方,接着把绳系到岸边的树上,以防进了大鱼,被拖走。
刺嫩鱼嗅觉灵敏,闻到食物的香气就游进鱼篓去,因鱼篓口有倒壕须,鱼进得去却出不来,就成了人们的美食。把这种小鱼去掉内脏滤干水,不腌不晒,在锅里涂一层油,将鱼整齐地摆放锅里焙。火力太猛鱼会煳,只能用细火,焙到两面金黄即可。这样焙干的鱼半干半湿,外黄内鲜,有鲜鱼的味道,且口感不似干鱼那么柴。如果想收藏得久点,就等其冷却后,再用谷壳和木屑的烟火烘烤干。在那物资匮乏且没有冰箱的年代,把火焙鱼用篮子装着,挂到烟囱上,几个月都不会变质,随时可当作待客的佳肴。
在平江,家家户户都会做青椒炒火焙鱼。首先把尖椒切细,放盐炒一下,盛碗备用。接着把火焙鱼放油锅翻炒炸香。再放入盐、姜、蒜、紫苏、豆豉翻炒入味。最后放入炒好的青辣椒,翻炒,放点生抽就大功告成了。
湖南最先吃火焙鱼的是我们平江县人,很快就传到了相邻的几个县,随后传到了三湘四水,后来又经过水路运到汉口,再经汉口运到外省。明朝皇帝朱厚照“南巡”时吃了湖南火焙鱼,大赞并赐名“御食火焙鱼”。从此,湘味十足的火焙鱼名声大振。
我对火焙鱼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因为青椒炒火焙鱼是我读书时带菜的首选。没青辣椒的季节,奶奶就用剁辣椒、生姜、豆豉和山焦子(学名山胡椒)油做成火焙鱼辣椒酱,既开胃下饭,又驱寒祛湿。在寒冷的冬天,吃了剁辣椒火焙鱼,坐在教室里浑身都是暖暖的。
这种火焙鱼辣椒酱,用瓶子密封起来,易于贮藏,携带方便。出门读书和打工的平江人都喜欢带上家人做的火焙鱼辣椒酱,想家的时候吃上家乡的味道,能慰藉漂泊的心。听祖辈说,平江的张岳龄将军带领团练战士跟随左宗棠的湘军北上,平定陕甘叛乱收复新疆,平江火焙鱼也随军北上助战沙场。我闺蜜的女儿留学法国时,把火焙鱼辣椒酱也带去了,她法国的同学将其配面包汉堡吃,赞不绝口。
退休后我旅居海口,有一次和家人坐轮船出港玩,也许是头天晚上没有睡好,我晕船了,胃里翻江倒海,之后几天不想吃东西,浑身无力,我跟老公说:“人在生病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老家的亲人,想老家的闺蜜,想念奶奶做的火焙鱼。”没想到,晚餐时老公做的第一道菜是一碟青椒炒火焙鱼。我欣喜不已,急忙夹一条,嚼了嚼,觉得味道不对,仔细一看,是海南海产的沙丁鱼,这种鱼也是体形细小、肉多刺少、味道也鲜,但肉质不如老家火焙鱼的嫩,鱼刺也硬一些。我笑说这是盗版的火焙鱼。老公听了有点不高兴,说我嘴巴太刁。儿子连忙说:“老爸,这只能怪老妈的味蕾太念旧”。
半个小时后,菜都上齐了,我看着却没有一点胃口。突然有人按门铃,儿子连忙开门,一位外卖小哥说:“这是你家叫的外卖湖南火焙鱼。”原来儿子在小区外面的湘菜馆点了这份外卖。我马上夹一条仔细看,确实是老家河里小鱼,尝一口,是我记忆中的味道:外黄内鲜,肉质鲜嫩,淡淡的甜味。辣椒、生姜、紫苏的香辣刺激着味蕾,我竟吃了一大碗饭,似乎说话也不再无力。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之前的烦恼仿佛都化为一缕青烟,消失殆尽。难怪曾有人说,童年的滋味一旦在你口腔“安营扎寨”,将会陪伴你一辈子,就算是山珍海味也难以替代。一个人远在他乡的时候,从故乡的味道也能找到归属感。
来源:岳阳日报
作者:陈白玉
编辑:丁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