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过年那点事① | 年夜饭是怎么来的?除了团圆祈福,它竟然还和木星有关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廖浩宇 2024-02-10 20:17:58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国人对于种族延续、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认知与想象,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人类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近日,“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展在上海社会科学馆揭幕。“思想汇”栏目邀请策展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围绕春节民俗展开漫谈,从除夕一直到大年初七,每天跟大家聊聊“过年那点事”。今天推出第一篇,谈谈年夜饭。


腊月初八奏响迎年序曲后,迎新春仪式在除夕达到高潮。除夕的传统活动异常丰富,当代保存最好的大约就是吃年夜饭了。年夜饭的起源之一,可以追溯到古人在年终祭祀典礼后与祖先的团圆聚餐。今天,人们在吃年夜饭之前的祭祖活动,便是这种基于祖先崇拜的古老仪式的遗风。

其实,年夜饭还有一个不为人广知的天文学渊源——久远的岁星历法。岁星就是五大行星之一的木星,因颜色明亮、容易识别而引起古代天文学家的重视。他们发现,木星在黄道带里运行一周天的时间约为十二年,十二分之一便是一年,于是据此制定了岁星历。古文献中常见的“岁在某某”,便是岁星纪年的遗迹。后来,岁星历因不够准确而被逐渐废止,但它的重要影响依然引发了广泛的岁星崇拜。

岁星,《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唐,梁令瓒,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岁星崇拜的本质,是时间更新意识的觉醒。在春夏秋冬的季节循环中,先民逐渐形成对时间更新的清晰认知,这一点对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来说至关重要。至晚从晋代开始,古人就将除夕夜“长幼聚饮祝颂”称为“分岁”(《风土记》)。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将年夜饭称为“分岁酒”或“分岁饭”。《荆楚岁时记》载,南朝人在除夕要拜岁星,他们年夜饭中最重要的就是一碗礼仪性的“宿岁饭”。“宿岁饭”要一直放置到正月十二日才将它抛到大路上,象征“去故纳新”。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宿岁”(即岁宿、岁星)被理解为“隔岁”,“宿岁饭”也被称为“隔年饭”,简称“年饭”,成了一碗祈求岁有余粮的旧饭。清代《燕京岁时记》载,当时人们用白米和黄米蒸制年饭,并以松柏枝、金钱、红枣、栗子、龙眼等点缀,初五以后才撤去。直到今天,一些地方还保留着除夕夜摆放隔年饭,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的习俗。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中国人的年夜饭在团聚祈福之外,还具有更深刻的、通过天文历法认知时间的科学内涵。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廖浩宇

阅读下一篇

返回味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