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门店、供应链“走出去”,2024年或成中餐出海“冲刺年”

来源:新京报 编辑:丁洵 2024-04-15 17:33:03
时刻新闻
—分享—

4月15日,木屋烧烤位于中国香港旺角的门店正式开业。根据计划,其位于西环石塘咀的第二家香港门店有望5月营业。近日,杨国福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德国团队计划在2024年完成德国20家门店的扩张,未来杨国福计划在德国开始超过100家门店,并将品牌势能延伸到欧洲各个地区。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许多中国餐饮品牌开始寻求新的市场机遇。尤其是2023年,“出海”和“全球化”成为品牌寻求增长时频频提及的热门词汇。有专家表示,2023年被认为是中餐“出海元年”,2024年或将成为“冲刺年”。但餐企“出海”寻找新机会的同时,也要面对自身供应链、众口难调等难题。未来,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一起“出海”,才能让中餐“出海”发展成为大产业。

各品类餐企“出海”加速

梳理中餐“出海”的轨迹,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以全聚德,东来顺等为代表的国营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探索国际市场。进入2010年左右,以海底捞、眉州东坡、黄记煌等头部中餐品牌为代表,中国餐饮业开始了新一轮的国际化布局。例如眉州东坡在美国洛杉矶布局了4家直营店,分别位于比佛利、亚凯迪亚、好莱坞环球影城和尔湾,品牌主要以中式正餐为主,门店相对较高端。

随后,中餐“出海”开始提速,品类也从过去的中式正餐向多元化发展。正餐、快餐、休闲餐、小吃等细分业态的头部品牌都有动作,咖啡、新茶饮、火锅、烤鱼、麻辣烫等众多品类百花齐放。根据公开信息显示,2012年,海外首家海底捞火锅在新加坡克拉码头开业以来,目前海外门店已有115家。2017年,小龙坎在新西兰奥克兰开出了首家海外店,目前海外门店接近50家。火锅“出海”的同时,麻辣烫品牌布局海外市场同样轰轰烈烈。自2016年起,张亮麻辣烫在日本试水经营,探索海外门店发展模式。2019年,张亮麻辣烫正式推出了海外加盟计划。目前,张亮麻辣烫在亚洲、东南亚、欧洲、北美的16个国家已经开出64家店。杨国福麻辣烫也在新加坡开出8家店,马来西亚3家店。

尤其是2023年,中国的餐饮品牌纷纷在海外开设门店,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餐饮出海的元年”。2023年1月,呷哺呷哺海外第一家门店落地新加坡。2023年4月,朱光玉火锅宣布进军海外,首批目的地暂定为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城市。

除了中式正餐和火锅,休闲餐饮、小吃等头部餐饮企业均开始开启“出海”步伐。2023年4月,鱼你在一起创始人魏彤蓉在2023年全球加盟商大会上表示,鱼你在一起将加速海外市场的扩张,在纽约、迪拜、加拿大等海外城市和国家布局加盟门店。2023年5月,正新鸡排跨境“出海”,在日本首都东京新宿区开出新店,开业当天营业额超15000元。2023年,正新海外签约新增34家门店,进驻越南、泰国、老挝、马来西亚、印尼、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在菜系方面,中餐“出海”也更加丰富。2023年11月,湖南菜品牌农耕记在新加坡开出2家门店,正式开启了湘菜“出海”浪潮。今年2月,号称“米其林收割机”的新荣记在日本东京赤坂开设第一家海外分店。3月25日,来自杭州的外婆家,推出美国纽约曼哈顿首店。

同时,随着2023年香港掀起的“反向代购”,也有很多内地餐企“试水”香港,“北店南下”蔚然成风。2023年,太二酸菜鱼在香港开了4家门店,未来计划每年增开3至4家,最终达到约15家的规模。今年2月,和府捞面位于香港的首店开业。4月15日,木屋烧烤位于香港旺角的门店正式开业。根据计划,其位于西环石塘咀的第二家香港门店有望5月营业。木屋烧烤的香港市场负责人表示,香港开店是木屋烧烤走向国际的第一步,也是公司实现“千城万店”愿景的重要跳板。根据木屋烧烤创始人隋政军的构想,未来木屋烧烤在香港门店的总规模可达50至100家门店。

2026年中餐海外市场规模将近3万亿

据弗洛斯特沙利文数据分析,截至2021年,海外中式餐饮营收2611亿美元,占国际餐饮市场的9.9%。预计2026 年,海外中式餐饮市场规模有望达4098亿美元,近3万亿(人民币)市场规模。

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曾表示,国内中餐品牌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一直都处于激烈的竞争中,没有一个中餐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1%,到2022年连锁化率也只有19%,多元化的中餐生态使中餐一直保持着极强的产品和品牌创新力,除管理体系外,其他很多方面已经全球领先。反观海外餐饮连锁,由于过度集中,创新力缺乏,产品、业态单一,已很多年停滞不前,很多品类在海外都属于空白状态。中餐“出海”非常有机会杀出一条“血路”。

中餐“出海”成为新机遇、新增长曲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加上政策的推动,也为更多中餐企业“出海”发展提供便利。亿欧曾根据过往中餐企业“出海”经验,总结出中餐“出海”难题之一就是“食品安全审查问题”:不同国家的食品安全规则不同,中餐食材、调味品、制作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差异,让不少中国食材在国外无法使用或者不被批准使用。此外,食材难采集也成为另一大难题。大董创始人董振祥曾表示,大董在美国本地培育鸭种,就花了两年时间。中国饭店协会资深会长韩明曾表示,中餐的特色食材和调味品在海外量少、质差、价贵,而与此同时,中餐企业在从国内采购原材料过程中又受到所在国的政策限制,特色食材、调味品出口难度较大,成本高,数量少。如全聚德特有北京填鸭的食材等禽类无法出口到国外,使用国外当地的鸭子无法保证北京烤鸭的品质;川菜特有的花椒等调味品在部分国家被列为药材难以出口。

今年3月28日,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其中特别提出,要加快中餐“走出去”。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中餐“走出去”。支持餐饮经营主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在检验检疫等领域合作,积极推动中餐厨师赴境外从业,支持餐饮原辅料等进入国际市场。探索开展“中文+职业技能”项目,鼓励中餐专业院校拓展国际合作渠道。鼓励国内专业餐饮评价机构开展中餐国际评价,提升中餐评价国际影响力。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中餐“走出去”,《指导意见》的出台可以说是“非常解渴”。“尤其是在中餐厨师境外从业、餐饮原辅料进入国际市场等方面,以前我们的餐饮企业在‘出海’的时候,确实遇到了诸如厨师不能在国外做商业经营,烤鸭坯等食材没有国际认证或者没有经过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检疫‘出不去’的困境,这些都影响了中餐的国际化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说明了商务部等部门对此做了大量的调研、下了很大的功夫,积极为中餐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上海交通大学连锁餐饮总裁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班客座教授周鹏邦认为,目前餐饮“出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个就是品牌“出海”,连锁品牌采用授权加盟的方式在海外拓展门店;第二种叫产品“出海”,很多食品加工企业都在做产品“出海”,国内的酱料、调料、汤底、辣椒酱、粉剂等产品出口。“第三个‘出海’,我们称之为服务‘出海’,比如做餐饮软件、餐饮、设计等配套服务的,也顺着大浪潮跟着‘出海’。”

中餐“出海”,期待供应链、服务链“抱团”

有观点认为,中餐“出海”是一个冒险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个品牌都能成功。特别是一些地域性细分品类,模式重,人力依赖性强,本身产品标准化程度就不强,口味又存在局限性,供应链在国内都可能不完善,根本不适合“出海”。只有在国内已经通过市场验证,有极大需求的,且流程相对简单、供应链完善的超级品类,或本身已出现渗透率高的相似或相近品类产品,市场已培育成熟品类,才具备“出海”的硬性条件。

多位餐饮业内人士表示,对所有有志于“出海”的餐饮品牌来说,都存在着多重挑战,包括口味、服务本地化挑战:目前中餐“出海”,主要以华人、留学生为消费者。但品牌想要在海外市场持续扩张发展,就不能只局限于华人。新京报记者也注意到,像很多西式快餐不断推出“本地化”产品一样,很多中餐“出海”品牌也结合了当地人的口味特点推出新品。例如,新荣记的日本首店增加了粤菜和烤鸭。也有消息称,海底捞英国门店的小料台上可以找到法棍面包和黄油。海底捞还针对日本的樱花季推出了季节限定的茶饮、甜品,中午还有三款定食,分别是麻婆豆腐、咖喱炸鸡、咖喱猪排。

同时,供应链对于中餐“出海”来说也是巨大挑战。周鹏邦表示,2023年时,很多餐饮企业只是考虑到海外开个店、找个加盟商、扩充市场空间,测试下自身的产品或品牌在海外有没有机会。2024年则出现了两个新趋势。“一是供应链‘出海’,餐饮企业已经出去了,这条供应链上的餐饮服务商、相关的产品要不要也走出去?二是产业链‘出海’,预制菜就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品,餐饮、零售是第三产业,中间还有食品加工,上游还有农业。”周鹏邦说,未来的中餐“出海”,不是只有供应链,还要考虑长远的产业链。

周鹏邦说,2023年被视为中餐“出海元年”,2024年则应该是“出海冲刺年”。中餐“出海”首先要战略先行,做好中餐“出海”的战略规划与布局,同时要做好国际连锁加盟的设计与规划。而且要执行到位,要有国际化的运营和管理,包括国际化的人力资源、培训、信息化、供应链等。“餐饮‘出海’没有‘最好的时机’,不要说现在太早或是现在太迟,只是在对的时机做到对的方向、找到对的方法。未来中餐‘出海’如果可以做到上下游整合,供应链、服务链一起‘抱团出海’,中餐‘出海’发展将成一个大产业。”

来源:新京报

编辑:丁洵

阅读下一篇

返回味道湖南首页